維他命D原來應該這麼補!?【2025更新版建議】

經過 MyDocSay.com
1 意見

隨著大家對預防醫學的理念越來越認同,我們不再只講求疾病的治療,而是希望能提前做些什麼來避免疾病的發生、或是減少發生的機率。

這次筆者探討的主角為【維生素D】,維他命D嚴重缺乏(25[OH]D ≤12 ng/mL)的比例因種族與族群而異,發生率大致為:非西班牙裔黑人(18%)、非西班牙裔亞裔(8%)、及西班牙裔(6%),維他命D嚴重缺乏的發生率皆明顯高於非西班牙裔白人(2%)。

在過往的醫學研究顯示,維生素D是體內調節骨骼的動態平衡的重要成分,並且在建立體內生理時鐘、穩定情緒、平穩血壓等等面向都有所助益,而在流行病學研究中發現,較低的血中維生素D水平與呼吸道感染(RTIs)、心血管疾病、惡性腫瘤及代謝疾病的風險增加有關。然而,由於預防性介入的研究十分稀少,目前較無共識認定一個明確的血中維生素D濃度閾值,低於該值即應提供補充治療。

在2025年發表於國際指標期刊 JAMA Network論文,其研究團隊參考了近年新增的研究數據,並針對了維他命D在疾病預防的建議作了更新,以下列出重點整理:


除每日建議攝取量(DRI)外,針對以下特定族群,建議可從特殊營養品來額外補充維生素D,且無需先檢測血中維他命D濃度:

1至18歲兒童
效果:預防佝僂病,可能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。
劑量:臨床試驗中每日平均劑量為1200 IU,但目前每日建議攝取最大劑量為600 IU。

75歲及以上成人
效果:可能降低死亡風險。
劑量:臨床試驗中每日平均劑量為900 IU,但目前每日建議攝取最大劑量為800 IU。

孕婦
效果:可能降低子癲前症、胎內死亡、早產、胎兒生長遲緩及新生兒死亡的風險。
劑量:臨床試驗中每日平均劑量為2500 IU(CR;證據等級中等)。

糖尿病前期成人
效果:可能降低進展為糖尿病的風險。
劑量:臨床試驗中每日平均劑量為3500 IU,但目前每日建議攝取最大劑量為1000 IU。


由上面的建議可發現,與目前可查到的維他命D每日建議攝取量相比,臨床試驗中產生預防疾病效果的攝取劑量更高,這也意味著我們應重新反思,每日建議攝取量的計算是否應將疾病風險考量的更加全面;此外,不同的膚色會影響陽光促進維他命D生成的速率有所差異,基本上膚色越深皮膚癌的發生率越低、但也會讓維他命D的生成速率越低 (詳見過往文章),加上參考論文中的主要研究族群主要為白種人,這意味著對於黃種人而言,需要補充的劑量可能更高。

綜上,並與筆者的臨床經驗相搭配,筆者認為提高維他命D的攝取是十分合理的,甚至針對成年人(19~74歲的族群),筆者亦會在診間建議患者適當補充較高劑量的維他命D,將有助於疾病預防。但無論如何,若是大家不明白該怎麼補充,建議一定要與醫療人員詳細討論後再來決定會比較好唷!

你也許也喜歡

歡迎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