塑膠製品,這個文明社會的產物滲透在我們生活各方面之中,因其超乎想像的方便性,我們難以找到替代品;近年來,越來越多研究開始探究塑膠製品對於我們健康的影響,而在2024年,一篇重磅論文發表在國際重量級期刊NEJM上,旨在探討【塑膠微粒】對於心血管疾病的影響。
首先,需要了解什麼是塑膠微粒?塑膠微粒簡言之就是塑膠製品的脆化廢棄物。塑膠製品被丟棄後若是沒有適當處理,通常會進入水循環與大氣循環,隨時間與環境作用,這些塑膠製品會脆化裂成碎片,再被逐漸磨損、降解成更小尺寸,一般來說會將塑膠微粒依照粒徑大小區分為微米塑膠(Microplastics, 0.1-1000 mm)、及奈米塑膠(Nanoplastics , ≤ 0.1 mm)。當粒徑越小,這些塑膠微粒越可能被風吹起而傳播於大氣之中,之後可能會藉由降雨或沉降而進入水循環,在河流或海洋內的水中生物便可能因接觸或攝食,而在其體內逐漸累積塑膠微粒。反觀人類,我們暴露到塑膠微粒的常見途徑主要有兩種:
(1)食入:藉由飲食進入人體,來源主要有飲用水、魚蝦、貝類等等。
(2)吸入:藉由呼吸進入人體,來源主要有空氣汙染、職業暴露等等。
而發表於2024年的論文,其研究團隊想要獲得更直接的暴露證據,並且將其與疾病的發生風險更直接地進行分析。該研究收錄了257名受試者的有效數據,研究團隊將這些受試者的頸動脈斑塊取下,使用熱裂解氣相層析質譜法(pyrolysis–gas chromatography–mass spectrometry)分析其內所含有的塑膠微粒,而研究人員在150名受試者(佔58.4%)的檢體中發現可測得之聚乙烯(Polyethylene, PE)、在31名受試者(佔12.1%)的檢體中發現可測得之聚氯乙烯(Polyvinyl chloride, PVC);由此可知,塑膠微粒會在人體動脈班塊中堆積是確定的事實,並且在很高比例的人體中都可測得。
更令人訝異的是,當研究團隊持續追蹤這些受試者約34個月左右的時間,在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及整體死亡率方面(myocardial infarction, stroke, or death from any cause),相較於頸動脈斑塊內並未測得塑膠微粒的受試者,有測得塑膠微粒的受試者,其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及整體死亡率風險比為4.53(95% CI, 2.00-10.27; P<0.001),意味著4倍以上的風險,不可不慎!
綜上,可以發現塑膠微粒對於人體的危害是正在進行式,並且在很高比例的人群中都存在著!不過塑膠微粒的暴露通常不會是一次性大量暴露,而是慢性的小劑量暴露,因此,筆者建議大家可以透過平常減少塑膠製品的使用、使用空氣清淨機及濾水器、食用小型海鮮(減少食物鏈中的累積),進而減少塑膠微粒的暴露及累積,達到疾病預防的效果!
〈筆者為前台大主治醫師、台大公衛學院碩士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