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明之毒 – 塑化劑】|你是忘記了,是害怕想起來?

經過 MyDocSay.com
720 意見

在撰寫此文的當下,筆者的心情是沉重的,2011年,台灣爆發了塑化劑事件,在當時那個年代,食品安全的概念剛開始在台灣逐漸茁壯,在這個事件爆發以後,全民對於食品安全的警覺性提高了不少;然而,10年過去了,身在台灣的我們,又或著說身在文明世界的我們,身邊依舊充斥著塑化劑,捫心自問,我們是否真正地了解過塑化劑、知道它所帶來的健康危害?還是,我們只是在享受文明帶來方便的同時,害怕想起來?

塑化劑,英文:Plasticizer。指的是源自於石化工業的高分子聚合物,其種類達上百種,透過在塑膠材料中加入少量塑化劑,我們可以增加塑膠品的柔軟度且加強韌性,進而提高方便性。在生活當中,從建築材料、家具、一直到衣服、食品包裝及醫藥產品等等,都有塑化劑的身影。

在這其中,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中的鄰苯二甲酸二(2-乙基己基)酯(DEHP)是最廣被使用的塑化劑,在聚氯乙烯(Polyvinylchloride, PVC)、聚丙烯(Polypropylene, PP)、聚乙烯(Polyethylene, PE)、聚苯乙烯(Polystyrene, PS)的製程當中都可看到 DEHP 的蹤影。除了 DEHP,以下列出其他常見的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、其尿中代謝物、及常見的暴露來源:


【常見塑化劑之代謝物及來源】


由上面的圖表不難發現,除了最常見的塑膠袋、塑膠包裝外,玩具、妝保品、清潔用品、藥物、家具、建築材料等等生活周遭的物品,都含有塑化劑

塑化劑不僅是食安問題,而是全面影響日常生活的環境問題!

了解塑化劑在生活中的潛在分布以後,我們便需要了解塑化劑對於健康的影響。
塑化劑結構和雌激素相似,具有環境荷爾蒙特性(意指人體外的物質會干擾內分泌系統),會影響內分泌、神經發育和免疫系統等,新生兒、青春期孩童與孕婦是敏感性族群(代表同樣的暴露量,會產生較嚴重的健康危害)。目前已有許多流行病學證據顯示相關健康危害如下:


【塑化劑暴露相關之疾病】

暴露族群與塑化劑相關之疾病
成人乳癌
肌瘤、肌腺瘤、內膜異位症等雌激素相關婦科腫瘤
早發性冠狀動脈心臟病
精液數目的減少
精子去氧核醣核酸的損害
男性雄激素減少
孕婦孕婦甲狀腺功能異常
孕婦代謝症候群
男嬰生殖器官先天性異常
新生兒及幼童性荷爾蒙、甲狀腺素功能異常
新生兒及幼童行為、認知方面異常
幼童過敏性疾病
孩童性荷爾蒙、甲狀腺素功能異常
行為、認知方面異常
過敏性疾病
MyDocSay.com 整理,轉載請註明出處

不過,健康危害風險的高低,亦須考慮許多因素,如:

  1. 暴露劑量多寡(需考慮平均暴露量、暴露時間、暴露途徑等等)
  2. 混合其他化學物質的暴露。
  3. 個人特異性(年齡、性別、營養狀況、家族遺傳病史、生活型態等等)

而有什麼因素會影響塑化劑的擴散導致人體的暴露呢?以食品包裝為例,塑膠與塑化劑之間不是用化學鍵連結,而是以混合的狀態存在,其影響塑化劑自包裝材料中轉移出來的因素包含了溫度、食物與包裝材料接觸面積、包裝材料屬性、以及食物組成等等。因此,液體類食物與包材的接觸面積最大,塑化劑由包材轉移至食材中的效果,較固體容易產生;食物中若含有油脂或酒精,也會因為其屬性與塑化劑較相容,而使塑化劑加速滲出;此外,高溫也會加快塑化劑的擴散作用。這也是為什麼不建議以塑膠材料盛裝剛炸好的食物或是熱湯,其液體類食物接觸面較大、帶有油脂、高溫的特點,皆會增加塑化劑轉移至食材上的風險。

除了食物可能因為包材轉移出塑化劑而使人透過食用暴露,長時間使用產品導致塑化劑經皮膚吸收暴露也需留意。舉例來說,化妝保養品會長時間塗抹於皮膚上,即使經皮吸收率遠不如食用吸收率高,但在長時間的經皮暴露後,累積的塑化劑暴露量亦可能會有顯著的健康危害(如:尿液中塑化劑代謝物濃度與個人護理產品使用有顯著關係),同理,防曬乳、口紅、髮蠟等等亦需留意長時間經皮暴露之風險。

此外,長期服用的藥品、保健營養品、亦或是醫療注射藥劑的管路及包材,亦會導致塑化劑暴露,不過筆者建議仍要遵照醫囑使用藥物或營養品,以避免因噎廢食,為了避免少量的塑化劑暴露而耽誤了治療。而來自環境塑料老化脫落的塑料粉塵,亦可能透過吸入而產生塑化劑的暴露。

那麼我們有什麼好方法能減少塑化劑的暴露、達到預防之效呢?以下參照國家衛生研究院之衛教資訊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遵循:


【預防塑化劑暴露小技巧】

  1. 避免以塑膠袋/塑膠容器盛裝或用保鮮膜包覆熱食、微波加熱、或蒸煮。
  2. 避免喝塑膠製品裝市售飲料,儘量自己攜帶不銹鋼杯或馬克杯。
  3. 均衡飲食:低脂少油炸,少吃動物脂肪、內臟類,多攝取新鮮蔬果、天然未加工食物,以及多喝白開水,少喝含糖飲料。
  4. 服用藥品或營養品應注意是否有無食品安全標章,建議與醫師或藥師討論,以減少不必要的使用。
  5. 減少化妝品的使用(如:隔離霜、香水、口紅、乳霜、指甲油等等),並須注意成分及容器材質,盡量使用天然成分及安全包裝之個人衛生用品。孕婦及嬰幼兒更應慎選產品。
  6. 父母親應避免經由衣物或其他用品將職場上的危害物質帶回家。
  7. 避免讓兒童在塑膠地板(尤其是 PVC 材質)上爬行、減少接觸塑膠製玩具,最重要是常用肥皂洗手。
  8. 室內裝修應注意建材材質、保持空氣流通,並須定期清潔與擦拭居家環境,減少粉塵吸入。
  9. 定期保持運動習慣,以增加身體新陳代謝的能力。

【預防塑化劑暴露】

除了減少食品之塑料包裝及加熱

亦該減少生活中接觸塑化劑的可能

如:妝保品、防曬乳、口紅、環境粉塵等等

Mydocsay.com

你也許也喜歡

歡迎留言